首页 > 留学知识库

问题: 初一历史

请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啊?

1.国家根本,
仰给东南.

解答:

隋朝开通以长安、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以后,由于隋朝享国短促,大运河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显示。在继隋而起的唐、五代、北宋时期,大运河在沟通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联系上日益显示其重要作用,特别是唐中期以后,北方经安史战乱,藩镇割据,生产遭受严重破坏,“户版不籍于天府,税赋不入于朝廷”,而江淮以南,则经过东晋、南朝以来300多年的开发,到这时已成为唐朝赋税和漕粮最主要的供应地。权德舆说:“江东诸州,业在田亩,每一岁善熟,则旁资数道。……赋取所资,漕挽所出,军国大计,仰于江淮。”①韩愈也说:“当今赋出于天下,江南居十九。”②说明自唐中期起,我国的经济重心已经南移了,“国家根本,仰给东南”③。因此,保持江南运河、里运河和汴河的通航,是统治阶级确保漕运,进而巩固其封建统治的重要任务。南宋建都临安,保持江南运河的畅通,更无异保持其生命。因此,唐宋历届政府对江南运河的经营,可以说是不遗余力的。兹分述于下。

江南运河按其所经地形和水文条件,可分为北段、中段和南段。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①《权载之文集》卷四七,《论江淮水灾》。

②《韩昌黎集》卷一九,《送陆歙州诗序》。

③《宋史·范相禹传》。



北段自镇江至望亭,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,其中镇江至丹阳,地势最为高亢,多冈陇地区。运河水在这一段的流向亦以丹阳为分界。整个河段,一般汛期有江水内灌,以利舟航;冬春枯水时,长江水位低落,常患水量不足。为了节制水流,维持运道水深,以利转漕,历史上曾在这一河段的南北两端设堰(埭)闸,控制水量。堰闸的始创时期,文献记载不详,但镇江城南的丁卯埭,至迟在晋代已经设置。到宋淳化(990)以前,这一河段运河上已设有京口、吕城、奔牛、望亭等4堰,分级蓄水,维持通航。这些堰闸,唐宋以来,各代均有兴修,或改堰为闸,或废闸复堰,至清末才逐渐毁坏。上述堰闸中,特别由于镇江附近长江主泓道的变迁,运河人江口门经常受到江潮挟带泥沙淤塞的威胁,因此运河的入江口门不得不经常变动。在历史上,镇江附近运河入江口共开凿有5个,即丹徒口、谏壁口、甘露口、小京口和大京口①。隋代以前,运河的入江口在丹徒,对面滨江的为今扬州扬子桥,江面阔40里。后来由于扬子桥以南的江面积沙为洲,因其形状如瓜,称为瓜洲。唐开元以后,沙洲面积日广,民居其上,渐为大江南北交通襟喉,这时江面已束狭为20余里。开元二十五年(737)时,齐瀚迁润州刺史,以“州北隔江,舟行绕瓜步,回远六十里,多风涛”②,便奏请于京口埭下直趋渡江20里,开伊娄河于扬州南瓜洲浦,长25里,即达扬子镇,并立伊娄埭,官收其入,亦曰伊娄堰。说明开元后因扬州一侧江滨沙洲的淤积,并与北岸连成一体,为减少漕船在江中迂回航行的风涛之险,运河在镇江的入江口门已从丹徒口移至京口埭下。宋时,瓜洲渡口江面犹18里。清道光初年(1820年前后),江宽仅七八里,当时江岸直逼镇江蒜山、北固山、象山脚下,金山、焦山均为江中孤岛。但随着长江主泓道的逐渐北徙,明末清初,瓜洲一带江岸已开始受冲。据《瓜洲续志》记载,到道光十年(1830)以后,瓜洲城“逐年愈坍愈甚”,至光绪元年(1875)瓜洲全城沦人大江,居民移居旧城以北的四里埠,这就是今天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①参阅南京师院地理系《江苏城市历史地理》。

②武同举:《江苏水利全书》江南运河。



的瓜洲镇。在此期间,镇江一侧江岸却日益淤积,征润洲东延,金山原在京口西北江心,至同治八年(1869),“涨沙直连南岸,山南竟不通舟楫”①。清末以来,金山沙涂继续向东、向北淤涨,致使大京口和甘露口先后于20世纪30年代淤平,填筑成街道,小京口虽未完全淤平,但已不能正常通航。今日征润州的北端已伸展到过去北岸瓜洲旧城,其东端形成的征润新滩,已达焦山以东江面,逼近丹徒口外。因而今江南运河不得不改从谏壁镇新运口入江,丹徒口仅能通过一般小型船队。

对这一段运河经营的另一个突出问题,是维持对练湖的疏浚。由于镇丹运河段地势高昂,河谷浅狭,给航运带来一定困难。孙吴末年,曾对这段运河进行过修治,但终因“杜野(属丹徒)、小辛(属曲阿)间皆斩绝陵垄,功力艰辛”②,未能奏效。西晋惠帝时,陈敏据江东,令弟诣遏马林溪,受高骊、长山84派之水,汇聚成湖,史称练湖,又称曲阿后湖,周40里,其功能主要为蓄水济运。后晋陵内史张闽在东晋大兴初所立曲阿新丰塘,与练湖地理相接,又灌田800余顷。这样才使该段运河有了一个蓄水库,所谓“泄湖水一寸,则为河一尺矣”③,既有利于航运的畅通,亦有利于灌溉农田。

然而,至唐代宗广德、永泰中(763—766),由于沿湖强家筑堤,横截14里,取湖地作田,致使湖面日窄,无处贮水,秋夏雨多,丹阳、延陵、金坛等县良田八九千顷,常被淹没;稍遇亢阳,近湖田苗无水灌溉。唐东都河南江淮等道转运使刘晏、润州刺史韦损重开丹阳之练湖,作斗门,以通灌溉,“自是河漕不涸”④。五代时,由于经过唐末兵乱之后,练湖斗门圮废,南唐升元元年(937),知丹阳县吕延桢又浚练湖,作斗门,以通灌注。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①《光绪丹徒县志》卷一三,《川》。

②《太平御览·吴志》。

③《宋史·河渠七》。

④《新唐书》卷五三,《食货志》。



两宋时期,尤其是南宋,对练湖的疏浚更为频繁。如绍圣中(1094—1097),丹阳县令苏京募民重浚练湖,易置斗门十数。绍兴七年(1137),两浙转运使向子諲言:“镇江府吕城、夹冈,形势高仰,因春夏不雨,官漕艰勤。……今堤岸弛禁,致有侵佃冒决,故湖水不能潴蓄,舟楫不通,公私告病。……臣已令丹阳知县朱穆等增置二斗门、一*[石+达],及修补堤防,尽复旧迹,庶为永久之得。”①乾道七年,以臣僚言“兵变以后,(练湖)多废不治,堤岸圮阙,不能贮水;强家因而专利,耕以为田,遂致淤淀”,诏两浙漕臣沈度专一措置修筑②。淳佑初(1241)知镇江府何元寿修复练湖,增高函币达,又浚故渠,起闸之废在京口者四、吕城者三,费逾90余万缗。景定三年(1262)知丹阳县赵必杕修筑练湖岸埂斗门石磁。

唐宋以来,虽历届政府为确保漕运,屡下禁令不许占湖为田,但地方豪强依旧侵耕不止,至清顺治九年(1652)“侵佃多至九千余亩”③,几占全湖面积14000余亩的五分之三。因此巡按监察御史秦世桢疾呼“当革侵佃之田仍为湖,修筑埂闸涵洞,复其旧,庶上可济运通漕,下可灌田救旱,此真东南第一水利”④。以后随着近代铁路交通的发展,漕运废除,运河运输渐渐失去重要地位,1927年遂于练湖北部开中心河一道,引上源诸溪自张官渡直接入运,练湖全被辟为农田。现今这里的国营练湖农场,是江苏省水稻机械化农场之一,现有耕地21000亩,仅存的练湖400亩水面已辟为精养鱼塘了。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①②《宋史·河渠七》。

③④唐绍垚:《江南运河年鉴》载秦世桢疏。



江南运河北段,除了不断疏浚练湖以外,唐元和八年(813)常州刺史孟简还重开古孟渎,使江南运河在常州附近北通长江,“长四十一里,灌溉沃壤四千余顷”①。它经过历代修浚,成为常州地区的重要运道之一。

江南运河的中段,从望亭至平望间,地夷而流缓。吴江平望、八坼问为运河全线最低一段,原为太湖泄水口段。唐代以前,现在的吴江县南北为太湖水体所占据,不仅不通陆路,船只往来亦因波涛汹涌常遭覆溺。唐元和五年(810),苏州刺史王仲舒“堤松江为路”②,筑成了数十里今江南运河的西堤,称为吴江塘路。塘路解决了挽纤、驿运和航行的风涛之险,还对太湖地区的开发起了重要作用。同时在太湖的泄水口创建了著名的宝带桥。宝带桥又名长桥,53孔,为半圆形券式石拱桥,距苏州约3公里,在江南运河西侧澹台湖口,相传为刺史王仲舒捐宝带资助所建,又因此桥形若长带,故名宝带桥或长桥,主要用作运河纤道的宝带桥,桥面狭长而平坦,利于拉纤;同时为宣泄太湖等诸湖之水,中间3孔较高,便于过船,旁侧50孔较低,利于泄水。五代十国时,这里是吴越王钱镠的统治区域。钱镠为了保境安民,发展生产,于天宝八年(915)置都水营田使主水事,募卒为部,号撩浅军,治河筑堤,一路径下吴淞江,一路自急水港下淀水湖入海,既大力开浚了江南运河,又在太湖流域兴修了很多堰闸等水利工程。北宋庆历二年(1042),苏州通判李禹卿又“堤太湖八十里,为渠,益漕运”③。这次修筑的长堤,于唐堤之东,成为运河的东堤。庆历八年(1048),吴江知县李问、县尉王庭坚又在松江广阔的出水口段构筑木桥,长千余尺,名利往桥,又名垂虹桥。元泰定二年(1325)改建成石桥,由72个拱券形桥孔组成,长500余米,蜿蜒如龙,这就是吴江长桥的前身。现因年久失修,桥孔已大部塌陷。经过这几次修筑,把水波浩渺的太湖与湖东广大水乡隔开,使今苏州南至平望间的运河面貌基本定型。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①《旧唐书·孟简传》。

②武同举:《江苏水利全书》卷三一太湖流域引《同治苏州府志》、《乾隆吴江县志》。

③《行水金鉴》运河水苏州府注引《江南通志》。



江南运河南段,由杭州至嘉兴,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。隋唐时期,其水源主要取决于杭州西湖,湖水不足,则引钱塘江潮水补给。因此,对西湖的疏浚,并使其保有充足的水量,这对保证江南运河南段的水源是十分重要的。唐大历年间(766—779),李泌任杭州刺史,“始导西湖,作六井,民以足用”①。长庆二年(822),著名诗人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,复浚西湖,引湖水北出杭州余杭门外,入于运河。五代梁开平四年(910),吴越王钱镠在今杭州市候潮门外,始筑捍海塘。当时潮水昼夜冲激,钱谬采用夹板筑塘的方法,沿江100多里,均以巨木为棍柱,打下木桩六层,并在木桩中实以竹笼,竹笼中装满巨石,从而有效地阻挡了潮势,“既而潮避钱塘,东击西陵”,“堤岸既固,民居乃奠”。同时,钱镠“置撩湖兵士千人”②,专用于西湖的疏浚清淤。又在今杭州上塘河南口挖茅山河,直通钱塘江,在引潮水口建龙山、浙江两闸,以遏制咸潮的倒灌,既保证了运道的畅通,又防止了运道两岸农田的斥卤化。

北宋后期,龙山、浙江两闸相继崩废,“撩湖兵”又废除,“西湖日就堙塞,昔之水面,半为葑田”③。元佑中,杭州知州苏轼对西湖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。他撤废了湖中私围的葑田,“以新旧菱荡课利钱送钱唐县收掌,谓之开湖司公使库,以备逐年雇人开葑撩浅”④。并积葑草为堤,在湖中构筑了一条贯通南北的长堤,长5里余,夹道植柳,行人便之,这条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①《宋史·河渠六》。

②④《宋史·河渠七》。

③《东坡全集·申三省起请开六条状》。



长堤便是著名的“苏公堤”。与此同时,他又征用士兵及民工1000多人,开浚纵贯杭州南北的茆山、盐桥两运河,引湖水改由杭州涌金门东入城中盐桥河,又北出余杭门,东入上塘河;并置闸于茆山河,“每遇潮上,则暂闭此闸,候潮平水清复开”,阻遏了潮沙进入盐桥河,“自是公私舟船通利,三十年以来,开河未有若此深快者”①。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①《宋史·河渠七》。



南宋建都临安,杭州在150多年中作为南宋朝政治、经济和文化的中心,城市建设有了迅速的发展。纵横交错的街道和河渠,构成了杭州城市的整个布局。在当时的御街以东,是南北纵横与御街平行的市河(又称小河),市河以东,又有与之平行的盐桥运河(又称大河)。市河与盐桥运河在清河坊以南沟通,向南直达江干的钱塘江,向北直接与江南运河和太湖流域的河网相沟通。市河北段又通过众安桥与浣纱河相通,浣纱河又与西湖相连,引西湖水作为这些河渠的水源。为了保证城内河渠的畅通,南宋政府作了不懈的努力。如绍兴九年(1139),“以张澄奏请,命临安府招置厢军兵士二百人,委钱唐县尉兼领其事,专一浚湖”。又绍兴十九年(1149),“守臣汤鹏举,奏请重开”。又隆兴二年(1164),守臣吴芾言:“城里运河,先已措置北梅家桥、仁和仓、斜桥三所作坝,取西湖六处水口,通流灌入。……今欲先于望仙桥城外保安闸两头作坝,却于竹车门河南开挖水道,车戽运水,引入保安门通流人城,遂自望仙桥以南开至都亭驿桥,可以通澈积水,以备缓急,计用工四万。”奏上从之。又乾道四年(1168),守臣周淙出公帑钱招集游民开浚城内外河,疏通淤塞,人以治办称之。又淳熙二年(1175),两浙漕臣赵磻老言:“临安府长安闸至许村巡检司一带,漕河浅涩,请出钱米,发两岸人户出力开浚。”又言:“欲于通江桥置板闸,遇城中河水浅涸,启板纳潮,继即下板,固护水势,不得通舟;若河水不乏,即收闸板,听舟楫往还为便。”又淳熙十四年(1187)七月不雨,臣僚言:“窃见奉口至北新桥三十六里,断港绝潢,莫此为甚。今宜开浚,使通客船,以平毂直。”奏上从之①。

从上所引可见江南运河由苏州、嘉兴西南来,直达杭州城内,兼通钱塘江,南宋为保持这条运道的畅通,作了很大努力,这也说明南宋以此运河为生命线,亦犹北宋之重视汴河也。

及元至正间(1341—1368),由于杭州以南江岸继续向外淤涨,运河遂与钱塘江隔绝,上塘运河益加浅涸,重又对下塘运河进行修治②,“自五林港口开浚至北新桥,又直江涨桥,广二十余丈,遂成大河”③,从而形成现今杭州市内之运河。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①以上引文均见《宋史·河渠七》。

②江南运河至杭州拱宸桥后分二支:一支经宝庆桥至德胜坝;一支经大关桥、江涨桥、华光桥,也到德胜坝。过坝以后为上塘河,水位较高,最后通到城河。

③《光绪杭州府志》卷五三,《水利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