问题: 初一历史
什么
意思? 1.朱门酒肉臭,
路有冻死骨.
解答:
诗圣杜甫名句“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”尽人皆知,流传千古。但是“臭”字作何解释历来颇有争论。有人认为“臭”即是得,因为古人对“臭”的解释既可是香也可是臭,还可指气味,这是有据可查的。况且酒肉是香的,何臭之有?我们认为此论有理。也有人认为酒肉固然香,可存放时间久了就变质了。这里是说大户人家酒肉吃不完,即使变坏也不给别人,这与路有冻死骨更形成鲜明对比,诗句更有力度。我们说也有理。总而言之,一般人或采取前论或采取后论,也有的认为不必拘泥,二说皆可通,此为佳句不可动摇。
谁知还有一种人竟对杜甫的这个佳句提出质疑。认为肉放时间长了会变臭,可酒却是越久越醇,绝无发臭之理,因此认为此诗欠推敲。我们认为这种观点站不住脚,这是用机械死板的方法理解诗人的艺术。这种人不懂诗,缺乏欣赏诗歌的艺术细胞。
无独有偶,此类现象竟然也发生在名家身上。比如唐代的李邕,本是文坛上受人尊敬的人才。他虽没有批评杜甫却对李白不太客气。他曾经以文坛先辈的身份接待过李白、杜甫,并与杜甫谈得很投机,对李白则不冷谈讥笑。这从李白的《上李邕》一诗可见一斑。李白诗中说:“大鹏一日同风起,扶摇直上九万里。假令风歇时下来,犹能簸却沧溟水。时人见我恒殊调,见余大言皆冷笑。宣父犹能畏后生,丈夫未可轻年少。”显然他们的会面不太愉快,把李白的诗视为“大言”而加以冷笑的,当有李邕在内。
遭到李邕贬斥的还有崔颢。崔颢诗竟发出了“眼前有景道不得,崔颢题诗在上头”的感慨。就是这个有美名的崔颢,李邕欲一见,开馆待之。等到崔颢献上诗卷,头一篇就是《十五嫁王昌》,李邕读后勃然大怒。斥曰“小子无礼”竟使崔颢献吃了闭门羹。崔颢诗如下“十五嫁王昌,盈盈入画堂。自矜年最少,复倚婿为郎。舞爱<前溪>绿,歌怜<子夜>长。闲来斗百划,度日不成妆。”王昌是风流少年的代称。全诗的意思是以一女子自此,嫁与王昌,嬉戏打扮,以示天真,表示自己愿追随倚靠。这本是乐府诗本色,却被李邕斥为“轻薄”,大生反感。
其实李邕不但有名,而且正直。他之所以不喜欢崔颢的诗根本原因就是他不是诗人,并对诗歌缺乏欣赏水平,特别是对某种诗有偏见。他不喜欢雕绘绮丽的诗作,喜欢气势雄健的文章。可见欣赏标准和审美情趣不同,有所偏爱有所取舍,不足为怪。
真正理解和评价诗歌需要广泛知识和宽阔胸怀。不唯欣赏诗歌如此,很多艺术欣赏都需要学识和眼光,囿于成见或孤陋寡闻有碍于欣赏水平的提高。
版权及免责声明
1、欢迎转载本网原创文章,转载敬请注明出处:侨谊留学(www.goesnet.org);
2、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,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,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;
3、在本网博客/论坛发表言论者,文责自负。